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533章
    李云州眉梢挑起,“下官是怕冤枉了他,想请王尚书亲自审问。”
    在场有人微微撇嘴,心说你是怕冤枉人么?是怕今日不能给李云淮定罪吧?
    从前这位李四少爷不大引人注目,没想到回京就闹了这么一出,从前当真是眼拙了。
    宋弘深和李云州关系一向亲密,见状开口提议道:“不如就地审问吧,虽说刑部没来人,但是沈阁老在。本王也和众位大人一起,做个见证。”
    “若证据确凿,本王亲自上奏皇上,绝不让战死边城的将士含冤枉死。”
    李朝云想要开口反对,若是在这当众审问,她怕没了回旋的余地。
    哪怕是先收押,再慢慢审问,李家也能从中周旋。
    可还不等她说话,沈之修便开口了。
    “既然如此,那就先审一审吧。”
    说着,指定了兵部尚书杨文士主审,两位礼部的官员写供词。
    李朝云愤恨不已,但是在场无人能压得住沈之修,即便是她也不行。
    何况这样的场合,本就没有她说话的余地。
    她只得以眼神示意李云淮,不要乱说话也不要承认。
    她已经悄悄差人回府了,只能尽量拖到父王和母妃来。
    可今日李云州和沈之修压根没想让李云淮活着回到李家,主审虽是杨文士,但杨文士也要看沈之修的眼色行事。
    所以没用多长时间,这件事就已经引到了李云淮身上。
    沈之修没动李云淮,却对李云淮身边的亲信用了手段。
    众目睽睽之下,城门口动刑的地方成了人间炼狱。只有想不到,没有文竹做不出来的。
    李朝云转过头,强忍着恶心。不远处的几位年轻文官,直接扶着树木吐了起来。
    好在附近已经戒严了,若是被普通百姓瞧见,怕是要吓得睡不着觉。
    沈之修面不改色,他只要结果,不在意过程。
    礼部那位写供词的年轻官员,差点吐到了供词上。杨文士嫌弃地看了一眼,“这文人就是不中用,不过就是出点血,露出点骨头棒子,至于吐成这样么?上了战场,这些都是轻的。”
    实际上杨文士心里也发怵了,心说怪不得当年沈之修一入刑部,就得了铁面判官的称号。不出手则已,一出手还真是狠辣。
    李云淮胆子小,等问到他的时候,已经吓得全部事情都和盘托出了。
    是他派人去联系的泉眼谷的马贼,也是他安排人在泉眼谷设下陷阱。
    李云州和张磐坠崖那日,他明面上带着人增援,实际上是带人斩杀了李云州和张磐的亲信。之后又步步紧逼,逼得两人坠崖。
    等到李云州和张磐坠崖后,他又派人斩杀了泉眼谷的马贼,就连尸体都扔下了山谷。
    第450章 悬着的心终于死了
    李云州眯着眼听着,眼底的寒光丝毫不加掩饰。
    其实李云淮说的这些他都知道,那马贼首领就是他刻意救下的,还费了不少周折。至于那位偏将军刘大海,则是他特意去北疆军中逮出来的。
    以这两人的供词,足以要李云淮的命了。
    沈之修的审问适可而止,并未把罪名往永嘉公主身上扯。
    今日他们要动的是李云淮,真扯到永嘉公主身上,只会让事情更复杂。不如当机立断,见好就收。
    等到都审问清楚后,沈之修沉声吩咐文竹,“让他们签字画押。”
    李朝云顾不得其他,连忙开口制止,“沈大人这算屈打成招,做不得数。”
    “我要去求皇舅舅,就算真的判刑,也该三司会审。”
    沈之修看都没看李朝云一眼,冷着声音道:“朝堂之事,没有郡主说话的份。”
    文竹自然也不会理会李朝云的话,已经拿着供词去让李云淮画押了。
    眼看着手印就要按了上去,人群外忽然传来一声大喝,“住手,谁准许你们在这审问的?”
    永嘉公主和善郡王李景川阴沉着脸走到了近前,但是已经晚了,李云淮的手印已经按上了。
    李朝云走到两人近前,先把刚刚的事捡重要的说了。
    李云淮见两人来了,像是有了主心骨一般,“母妃,救我。”
    永嘉公主怒气上涌,正要对李云州发作,就见李云州走到了两人身前,随后一甩衣袍双膝跪地。
    “给父王请安,给母妃请安。儿不负众望,平安回京。”
    永嘉公主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,一边是求救的亲子,一边是死而复生,恭敬行礼的养子。
    她想对李云州宣泄的怒意,就这么卡在这了。
    如果没有李云淮一事,她此时怕是已经抱着李云州痛哭了。
    可此刻永嘉公主只想保住自己仅剩的亲儿子,所以她思量了片刻,沉声说:“云州,你先起身。你三哥的事我听说了,咱们先回府,母妃一定给你做主。”
    又扬声吩咐身边的人,“三少爷受伤了,先带回府里诊治。”
    永嘉公主两句话就把这桩事说成了家事,只要是家事,后面就好解决。大不了她一哭二闹三上吊,去求皇上开恩。
    李云州站起身退到一边,垂手而立没说话。像极了被嫡母打压,敢怒不敢言的庶子。
    李云淮做了什么,在场众人都听得清楚。私心里都觉得他死有余辜,可永嘉公主明显的偏袒,也让众人心里闪过一个念头。
    永嘉公主再怎么说对继子视如己出,可终归不是己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