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所有人都盯着太子妃的肚子,希望她能为太子诞下嫡长子。
但林云珠知道,太子妃这一胎是女儿。
书里倒没有提过太子妃在生产前曾被人算计过的事,但太子和太子妃生育了一个女儿是真的。
而且,这个孩子是书里太子唯一的孩子。
想到这点,林云珠就觉得有些奇怪。
太子妃既然两次有孕,那就说明她和太子都没有问题。
为何太子此后再无子嗣?
即便太子妃因为小产和生育公主受了些影响,但太子若没问题,其她的妃嫔总能生吧?
林云紫谋算进了东宫,后来太子登基,直到凉王打进京城,一共六年时间,也从不曾有孕。
这绝不可能是偶然。
太子没有子嗣,对谁有利?
就像林云紫说的,自然是另外两位皇子和凉王一方。
但原书里,二皇子和三皇子在太子登基前也争过,还让李承昊捡了不少便宜。但太子登基后,两人还是挺本分。
而且,凉王在起事后,也大肆宣扬,新皇无子正是因为不施德政,天怒人怨所以被上天惩罚。
如此看来,倒是凉王一脉的嫌疑比较大。
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?
她要不要提醒?
她若提醒,必定会暴露些什么。而且,她和太子地位太过悬殊,若去关注人家的子嗣问题,很容易让人生疑。
更重要的是,书里也没提这一茬,这只是她的猜测。她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。万一她的猜测是错的呢?
哎呀,反正她也试探过林云紫,林云紫现在并没有进东宫的打算。那她懒得去管。
先把凉王府搞下去,保住一家子的命。二皇子和三皇子若不搞事,他们一家还是挺稳。
至于太子是去过继还是怎么滴,她管不着。
林家众人也并不能商议出个什么,只是相互交流一下消息。
林文康提醒林文杰,有任何消息,不管大小都要通气。
————
七月的天气还很热,但黄进财受了林云珠的委托,带着黄浩和十多个人,去了应平府。
永宁伯府准备涉足应平府的绸子生意。
这次,他们会在刘家的帮衬下,去应平府收绸子,然后运去湖广一带售卖。
林云珠本想着,她需要刘家的帮扶,给刘家三成利。但刘家那边推辞一番,最后约定收两成。
若能成功,伯府今后的收益将会有保障。
而且,这门生意显然也是能长久下去的,伯府还能慢慢累积一笔财富,逐渐置办产业。
伯府稳定了,才能帮衬老家那边。
老家那边起来了,林氏一族才算稳了。
一个家族想要长盛不衰,光靠一两个权臣是不行的。
那些世家大族屹立几百年,难道就没有站错队的时候?但他们依然能延续下来,并且始终保持着兴盛。
这就是底蕴。
林云珠倒没这么高的觉悟,但架不住林文杰整日里念叨!
第121章 林文康定亲】
白尚书有皇上的旨意,办事自然快。
不过几日,京城和京城附近的县查了个遍。
那些普通学子祖上三代在前朝有案底的,也多不胜数。
主要是有户部和刑部的配合,没问题也能给你弄出点问题来。
白尚书让各县衙和顺天府衙把有问题的全部张贴出来。
为了以示公正,还言明欢迎大家去查证。并特意安排了人接待查询的人。
一连几日,各县衙和顺天府衙排队查证的人就没断过。
那些带头闹事的学子,发现他们中一半的人都有问题,顿时哑火了。
他们才建立不久的小团队也默契地解散。
开玩笑,自己的科考资格都没有了,谁还去管权贵那点事?
就这样又闹了两天,白尚书就安排人在学子中挑拨:“那些案底都是前朝的,前朝有多昏聩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如此,怎么能保证前朝那些案底没有冤枉的?若人家真是被冤枉的,子孙被剥夺了科考资格,岂不是可惜?”
这个声音一起来,顿时在学子中炸开了锅。
那些祖上有案底的学子,本以为自己的科考资格马上就没了。结果,这让他们又寻到了一丝生机。
开玩笑,都是苦读了十多二十年的,谁愿意放弃?
于是大家又组织了起来,还是去礼部闹。
这次就比上次闹林文康的事上心多了。
毕竟上次只是对抗权贵,这次关系到自己的前途,怎能马虎?
连这些学子的家人也没在家闲着,齐齐上阵。声势之大,比状元游街还吓人。
白尚书装模作样地派了人出来,劝说这些人回去。说是会把他们的诉求反映给皇上。
但这些人哪里肯走?扬言,没出结果前,绝不离开礼部。
白尚书又亲自出来劝说,还装作一副焦急的样子。
见实在劝不动这些学子,便忧心忡忡地进宫去了。
当天晚上,这事还没个结果,这些学子当真就没离开。全部在礼部门口打地铺。
第二天一早,朝廷的旨意就来了。
本朝科考,查三代。前朝的案底,真实性存疑,为确保公正,一律不查。
如此,这些学子才算松了一口气。
对着皇宫的方向拜了又拜,大喊“皇上英明”,方才陆续离去。